记者:“戚望团大,能介绍一下白佳莹吗?”
戚望(现任吉大新闻网记者团团长):“白佳莹,她是吉大新闻网新媒体部前部长,是把吉大新闻网微信平台做大的‘前辈级’人物哦。她真的是一个超级有创意、有想法的萌妹子呢。”
“前辈级人物……其实没有啦,我觉得自己很平凡的。至于微信平台,主要是因为我有一群好伙伴啊。”听到记者转述戚望的话而害羞地捂住脸的谦逊女生,便是此次的采访对象,2013级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白佳莹。

“白岩松应该是我迈进新闻大门的领路人吧。”
在问到为什么会选择新闻专业时,白佳莹提到“白岩松”这个名字。高中时的她,开始看《感动中国》,开始看白岩松写的书,开始对新闻产生兴趣。终于,填报志愿的那一刻,她选择向新闻业迈进。
顺利进入吉林大学新闻专业后,她的目光开始搜寻有关新闻与写作的社团组织。思想的活泼令她想要追上时代的步伐,内心的沉淀使她愿与文字相依相伴,“吉大新闻网刚好有我想要的一切。”她成为了新闻网大家庭的新成员。两年时光磨砺,已经是新闻网“老人儿”的她如是评价:“新闻网有着一种沉着的气质,在这里,跨学院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还是很容易的。”此时,她眼睛里的情感温和又细腻,如同穿过窗子的日光。
“大一的我也坐在你的位置,那次是对一个大四学姐的采访。”
她说这是她最难忘的一次采访经历了,也因为那一次经历,她对人物采访的感受更加深刻了。“我喜欢和人聊天,交流的过程中建立起心灵上的共鸣才最感动人心。”她回忆起她对大四学姐校媒人专访的故事,“学姐的经历很丰富,思路也宽,在我眼中,她的生活真的太精彩了,还有她待人处事的方式很巧妙,而当时的我根本想不到那些。所以,大学真的是一个令人成长的地方,好好珍惜。”这句”好好珍惜”,同样劝勉每一个有梦的大学生。
“很多当时看起来无用的事,在后来就会发现,受益无穷。”
在新媒体部工作的她,曾遇到过很多挑战,例如微信排版的格式,微信推送内容的改进……“有的时候,已经做好的东西突然不能用了,需要翻新重做,往往会有点儿苦恼。”她的神情无奈得可爱,“但只要存有信心,继续做下去,自己就会慢慢明白,其实还是热爱着新闻,不后悔当初自己选择的事。”勿忘本心,勿舍自我,耐心耐力,耐苦耐劳。这是她对校媒人的诠释。
“微信就是要更方便,更直观,更快捷。”
相较于传统新闻,这是白佳莹说的九字微信特点。“微信是碎片化阅读,是为快速阅读而生,所以,每一位小编都应以此出发,合理安排微信内容。”微信编排不应仅仅是搬运现成的新闻稿件,要做到一目了然的效果,就要懂得抓出稿件中的新闻点,直接呈现。“我自己比较偏爱图多于文的形式,图片总是更能抓住读者的眼球,更能将含义直白化。”她认为,久而久之,新闻正稿与微信用稿的关系就是一种平衡与博弈,微信人须拿捏好分寸,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微信推送。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团队中就是需要这样的互补。”
白佳莹说:“校园新闻的微信推送是一项繁杂的工作,团队的合作便尤显重要。有的人擅长把内容和节日相关联,有的人擅长推荐书和电影,还有的人人脉广,能搜集到各种信息。这些人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力量是巨大的。”各怀长处的人聚集在一起,扬长避短,碰撞出创意的火花。
“希望我未来能像柴静一样,为大众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很喜欢柴静,觉得她是真正在为这个社会做事,而不仅仅代表个人。”白佳莹喜欢柴静对待新闻的态度。“要说有什么畅想,我希望,我能用我的笔,我的文字,在幕后为其他人多做一些事。”一个内心平和又温柔的女生,用温和的语气和浅浅的微笑诠释出当代年轻人应有的抱负与自信,责任与担当。
与时代为伍,与文字共生。白佳莹,祝福未来如愿。
(吉林大学新闻网中心站 见习记者 李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