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勇,一个普通的吉大学子。他身上有几个标签: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451002班班长、阳光志愿者管理部副部长。但他在身边人眼中却是不普通的,是一个真正把公益融入自己血液的人。

郭勇在农博会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鲜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这是郭勇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坚持公益的动力。在热心公益的旅途中,郭勇越走越宽,他对公益的意义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公益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更不是怀揣商业目的地进行宣传。郭勇认为,真正的公益应该是设身处地地把自己当成被帮助者,体会他们的痛苦才能真正懂得如何向他们提供恰当的帮助。公益首先应该是一种关怀,是一个拥抱,更是一种呼唤。
支教:把希望带给山区儿童
自从2010年第一次参加志愿活动,郭勇就不曾和公益分开。除了在学校里积极参加和组织各种公益活动外,他还在假期义务支教。一年寒假他到山西运城一个贫困地区小学支教10天,为孩子们讲解数学,还带去很多有关外面世界的新鲜事,孩子们发亮的眼睛让郭勇深深地感觉到他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于是在随后的暑假他又组织了自己的小团队,到山西吕梁地区一个贫困山区的小学支教,在支教中,他和团队成员积极配合,第一次以吉大人的身份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上。“孩子们渴盼的眼神让我们非常感动,所以备课、上课都非常认真。”郭勇说。在为山区孩子们带去知识和希望的同时,郭勇也收获了许多,他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而对公益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我觉得支教后孩子们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更加强烈了,公益不仅是帮助,更重要的是给他们带去生活的希望。”
志愿服务:奉献也是一种收获
郭勇始终认为,做公益需要的是一颗勇于承担和奉献的心,但是把公益做好、做大、做得有价值却需要更多。本着这样的信念,郭勇在支教返校后又马不停蹄地开始策划新一轮的志愿服务活动。郭勇说,他在社团活动中认识了几位盲人朋友,被他们自食其力的坚强所打动。于是在2011年4月,“吉林大学首届阳光公益项目创意大赛”之际,他联合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举办了“假如给我三天黑暗”活动,获得大赛三等奖,并受到《东亚经贸新闻》、《城市晚报》等媒体关注。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郭勇代表吉林大学志愿者参加伪满皇宫志愿者活动,并获得伪满皇宫优秀志愿者荣誉。在节约吉大、同心敬老院慰问、湖光区人口普查志愿和地球熄灯一小时等活动中都有他的身影。很多人问郭勇为什么能把公益事业坚持下去,这个朴实的男孩只是笑着说,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源于内心的快乐。“记得有一次我们挨个寝室去收废旧饮料瓶和书籍为弱势群体筹集善款,那一刻我觉得看到垃圾都是快乐的!”郭勇如是说。

城市晚报头版头条报道“假如给我三天黑暗”活动

“假如给我三天黑暗”活动现场
参赛:用创意点亮公益的星空
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2011年7月,谷歌杯益暖中华公益创意大赛在全国范围拉开帷幕,郭勇按捺不住了。凭着一腔对公益的热情和进入大学以来积攒的各种资源,郭勇成立了自己的团队,仍然以“假如给我三天黑暗”为名提交了自己的创意方案。这一方案得到了大赛组委会的认可,在全国两万个方案中脱颖而出,一举进入复赛。这下郭勇更忙了,复赛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程序和更强劲的对手,不仅要比拼项目的可行性和新颖度,还要考验团队的宣传能力和运转能力。整整一个寒假,郭勇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逐字地推敲已经修改多遍的活动策划书。又和团队其他成员一起,发动身边的同学、朋友为自己的公益项目进行宣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郭勇的努力下,团队以前二十名的好成绩从四千多个团队中挤进决赛,成为吉林大学进入决赛的四支团队之一。(吉林大学网络通讯社中心站 贺玉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