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毕业】 序 有多少青春驻足在毕业的节点上,不愿远去;有多少梦想照耀在毕业的起点上,璀璨生辉;有多少亲切的面孔铭刻在毕业的画卷上,永不退色;有多少奋斗的音符落在毕业的琴弦上,余音绕梁……毕业的序曲悄然响起之际,吉林大学新闻网“吉大学子”专栏倾情推出2014届吉林大学优秀本科毕业生专题人物报道,与读者共同品读励志学子的故事,传播校园青春正能量。

“我是一个很简单的人,真的很简单”。这是2010级动物科学专业的杨海龙经常说的一句话。然而拿着他的简历,任谁都难以只用“简单”这两个字来评价他。
在最美的时光里,做最好的自己
大学四年,时光很短,岁月很暖。而杨海龙的四年大学生活,已经不足以用充实来形容了。他在学习上一直没有放松,每科专业课成绩均在90分以上,综测成绩保持在全班前5%,多次获得各种校内外奖学金外,包括国家励志奖学金,新希望六合奖学金,校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团)干部等。在学生工作方面,他是畜牧兽医学院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主席兼职团委副书记,动物科学学院学生会副主席,校内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秘书长,所在班级班长。在校外,他当选为长春市朝阳区富峰街道团委兼职副书记。提起他,周围的老师,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公心”。身为班长,在他的带领下,三年来他们班的成绩遥遥领先于其他班级,班级连续3年被评为“先进班集体”,并入围2013年吉林大学十佳班级的评选;身为学生会主席,他努力统筹学生会工作,调动全院学生的积极性,搭建了师生联系的平台;身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秘书长,他带领他的团队携手长春市慈善总会,通过收集空瓶分期为长春市贫困子女筹得503.80元善款,策划筹办活动30余次,得到了禾丰集团,生泰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的赞助和好评。当被问及做这些学生工作这么成功的秘诀时,他的回答同样也是“公心”。他告诉记者,这两个字是做学生工作所必须的,而除此之外,严谨细致也很重要,越是工作多,学习压力大的时候,越是不能慌乱。
将公益进行到底
如果说他只是注重自我提升,在学习和工作的平横木上站得稳的话,也许杨海龙真的不算很特别。然而认真看看他的简历,就会发现,“志愿者”三个字出现的次数非常之多。吉林省长春市“科技兴农”三下乡志愿者,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三下乡”志愿者,“全国侨务政法会议”志愿者。每一个名称背后都有他无私奉献的身影。这几年大学下来,他所收获的绝对不只是成绩和荣誉。热心公益活动的他,无论是在组织学生工作的时候还是在自己有精力有时间的情况下,他都一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爱心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他回忆起自己当初去一所农村小学支教的经历:“我拿了电池和灯泡给他们讲电,他们都觉得好神奇,当时就觉得,真的应该多关注一下这些孩子。”当提到以后在公益这方面的打算时,杨海龙坚定地告诉说:“我肯定会继续做下去的,人生就应该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参加一些无意义的活动上。”记者了解到,从大二开始直至毕业,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家一直资助着杨海龙,他一直非常感谢这位企业家。
无论做什么,快乐最重要
这个冬天,对杨海龙来说,注定是难忘的。在毕业之际,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保研。很多人说他傻,然而他自己却非常淡定:“真的没想太多,可能觉得自己不太适合实验室吧,而且现在签到的工作也挺满意的,我觉得很好啊,开心最重要嘛。”其实在本科期间,杨海龙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工作,“我大一下学期进实验室学习,坚持每个假期留校参与实验室实验项目,并主持完成校一类创新实验项目一项,大学期间发表过几篇文章,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4篇,会议论文两篇,学生工作文章一篇。还作为学生参与人申请了一项饲料发明专利。”杨海龙的每一步都走的很扎实,他一直很清醒,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他一直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其实细细想一下,幸运之神对他如此偏爱又何尝不是因为他自身的努力呢!走出校园,前方的路风雨兼程,杨海龙将带着满满的正能量去追寻快乐,去给身边的人送去温暖。
(吉大新闻网记者团和平站 记者 周璇,郝彦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