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大事记   |  收藏本站
高级检索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吉大新闻   >   校园快讯   >   正文

陈旭副教授学术成果《中西共同体观的文化哲学导源及其当代启示》发表

发布日期:2024-11-26      编校: 依过     审核: 关升亮     点击:

【供稿:社会科学研究院】近日,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旭副教授在《民族研究》2024年第3期发表题为《中西共同体观的文化哲学导源及其当代启示》的文章。该文章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剖析了中西“共同体观”历史性生成的内在差异以及西方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上的认知偏差,指出了在中西两大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中,要扬长避短、聚同化异,扩大全人类“命运与共”的共通价值空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文化认同基础。

文章认为,西方共同体最初与宗教信仰紧密相关,在“人-神”立约的信仰共同体中已经蕴含着“神圣”与“世俗”的双重维度,后在其理性主义的升级中,逐渐演变为以契约精神为核心的共同体观,呈现出“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取向。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于“中原—周边”地区的双向互动,“统”与“和”是共同体发展的基本思路,历经数千年的融合发展后形成以和合精神为内核的共同体观,呈现出“上善若水”文化特质。中华民族共同体注重入世关怀、饱含生命情感,与西方契约共同体重超越、尚思辨的精神特质形成鲜明对照。

文章指出,不同文明孕育的“共同体观”必然存在巨大差异,但这并不能也不应该成为世界各国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阻碍,更不能成为文明冲突的借口。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异质文化的存在,人类文明才有取之不竭的动力和绚丽多彩的图景。因此,中西两大文明体系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要在“求真”与“至善”的实践中塑造“共享未来”的人类价值向度,要在“竞争”与“合作”的统一中促进更高“共同性”水平的人类利益实现,要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作为共同发展的最终目的,走出资本逻辑的“伊甸园”以恢复“共同体”的人本之维。

该成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共同价值’基础研究”(22CKS059)、吉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团队青年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意义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

我要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推荐文章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E-mail:jluxinmeiti@163.com
Copyright©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