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贽堃 李宏 摄/石贽堃】当新一轮疫情来袭,吉林按下了“暂停键”,本已赶来的春天,像是一个迟到的人。数以万计的逆行者夜以继日地与病毒赛跑,现身处方舱医院的吉大二院妇产科诊疗中心门诊诊疗部副主任林杨就在这支义无反顾的队伍中。“来不及想太多,你能做的就是往前冲,冲不动了,就再咬牙坚持一下,根本没有退缩余地,你肩上扛着的是你的家乡。”林杨说。

方舱医院初建时,舱内患者情绪焦虑,作为方舱党支部组织委员的林杨,所面临的挑战难以想象。方舱医院内人员多,年龄分布广,职业不同,需求各异。党支部连夜整理患者信息,研究出最优化的分区方案,给予人性化的区域设置:将需要上网课、备考的年轻患者安置于相对不被打扰的单独病区,并保障无线网、三脚架等考试设备;将年龄大、病情较复杂、所需医疗处置较多的患者,安置于离护理站较近的病区,以便查看患者病情并及时处置;将以家庭为单位入舱的患者,尽量安排在邻近病床,方便他们相互照应。

由于方舱医院收治的轻症患者居多,除保障基本医疗和物资供给外,医生们还需要尽可能地回应问题、满足诉求。维持好病房秩序,及时安抚患者情绪,成为医生们“必答”的难题。一次,林杨从患者口中得知学生患者小张,经常在夜晚哭泣,遂立即抽身前往病区,耐心询问后了解到,这名高中生距离高考还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面临着疾病和学业的双重压力,出现了抑郁情绪。持有心理医师资格证的林杨,发挥专业优势,及时对这位小患者给予心理疏导,并鼓励他:“在方舱里也要认真读书,疫情终会过去,未来依旧可期。”
凌晨两点,林杨的丈夫胡晓权终于等来妻子的电话,本是忙碌一天后报平安的电话,可接通电话后聊的还是工作,“这些患者不容易,治疗结束出舱后,他们的生活还要继续下去,还要去上学、考公务员、找工作……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为每个患者在舱内创造条件,事无大小,只要有诉求,但凡能用上力,我都要尽全力。”快要挂电话时,林杨才想起询问女儿晨晨的情况,“晨晨还好吧?”胡晓权默默咽下冲到嘴边的千万句叮嘱和挂念,只说了句,“家里都好,你放心吧!”
胡晓权作为医生家属早已习惯了与林杨的聚少离多,他深知“医者”这个词在林杨心中的分量。“她在家里是我的妻子,是孩子的妈妈,但她也是医生、是党员,那是她的职责和使命,她想要冲进一线,我就必须要给她勇敢的底气!”

在这座全民抗疫的城市里,各行各业都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胡晓权深知医护人员的不易,默默为医院送去3600桶方便面,“在国家危难之时,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要扛起社会责任。虽然我们能做的事有限,但涓涓细流也将汇聚成战胜疫情的磅礴力量。”这是胡晓权这几日经常对女儿说的话。
在林杨的女儿晨晨心中,自己有一个总是缺席的妈妈。自进入方舱医院以来,每次女儿想妈妈时,林杨都在忙,当妈妈想起女儿时,晨晨早已熟睡。“妈妈说,她的工作就像在筑一道墙,越努力,就筑得越坚固,可以保护墙里面的很多人。”懂事的晨晨这样和自己的同学解释道。
一天清晨,林杨收到女儿的一条信息,“妈妈,我在家很听爸爸的话,一直都在好好学习,您也要听爸爸的话,好好吃饭哦!”随后,又收到两张图片,是女儿写给妈妈的一封信。看着女儿的话,这位“白衣钢铁女战士”忍不住红了眼圈。她给女儿回复道:“孩子,妈妈会听话!妈妈想告诉你,虽然每一个人的使命不同、职责不同,但我们应对困难的信心是相同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小家的付出,每一个凡人善举,终将汇聚成抗击疫情、家国安宁的强大力量。妈妈爱你,如同妈妈身边那些穿着防护服的叔叔阿姨们深深爱着他们的孩子一样。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总有一天,国家也会需要你,就如同她今天需要我们一样。”
放下手机,林杨继续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一天的紧张工作中。她扎实的脚步,疲惫的身影,像春寒里的一缕阳光,带给人们无尽温暖,让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春天可能会迟到,但它一定在来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