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大事记   |  收藏本站
高级检索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媒体吉大   >   正文

吉大六名师生从南极凯旋 为我国获取首支冰下基层岩心

发布日期:2019-03-18     作者:吉林日报      编辑:王馨霖     点击:

【吉林日报】2018年11月,吉林大学参加中国第三十五次南极科学考察的张楠、范晓鹏、武威、刘昀忱、李星辰、鲁思宇6名师生,从长春出发开启了南极科考之旅。131天的科考过程中,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克服了严寒、缺氧、疲惫,战胜了大风、暴雪,“两班倒”坚持24小时不间断工作,最终,由吉林大学历时5年自主研发的钻探装备——“极地深冰下基岩无钻探取心钻探装备”,钻穿近200米厚的南极冰盖,成功钻取南极冰下基岩,首次获取了连续的冰芯样品和冰下岩心样品。这也是我国在南极获取的首支冰下基岩岩心。

获取冰芯合照。孙建一 摄

为保钻探顺利

没有保暖措施

2018年11月2日,队员们向南极出发;12月中旬,在南极完成可移动式钻探舱、工作舱的组装和调试后,开始试钻;今年1月23日正式钻探,5天后突破浅冰层,开始钻进深部冰层;2月10日,钻探取得突破,钻到191米时进入冰岩夹层,获取了连续冰芯和冰下基岩。

由于任务紧急,队员们坚持“两班倒”,保证科考工作24小时不停。“晚班是晚九点到早九点,为了保证钻探顺利,在钻探舱内不能有任何保暖措施,不然数据就不准确了。”第一次参加科考的李星辰告诉记者,他配合领队张楠在晚班工作,工作期间张楠12小时不离开电脑,只为能实时监测数据。“到后期,张楠的双脚已经肿到不能穿鞋,真的太冷太冷了。我们在钻探舱内,只是抵挡了寒风,但是温度和室外差不多。”

南极到底有多冷?副领队范晓鹏说,“零下40多摄氏度的平均气温,比想象中的还要冷。”哪怕是白天,平均温度也要在零下30摄氏度到零下35摄氏度。“而且这一次去南极,恶劣天气比较多,风非常大。大风夹着冰雪打到脸上,犹如刀割一般,几乎我们每一位队员都有不同程度的冻伤。”

通宵采样,对队员们的意志力是极大的考验。然而,困难并没有阻挡他们科考的脚步。“敢打敢拼敢干、不怕吃苦的精神,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以后在科研工作中,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努力。”博士生在读的李星辰说起这次南极科考带给自己的收获时很有感触。

获取冰芯时

大家拥抱欢呼

副领队范晓鹏负责昆仑站科考工作。从中山站到达昆仑站,要乘坐雪地车驰骋1260公里。“昆仑站的海拔是4093米,氧气稀薄,气温更低,在1月24日前后甚至白天平均气温也在零下40摄氏度以下,我们就在那时候开始返回中山站。”范晓鹏说。 科考队员武威是第一次参加南极科考工作。“第一次到南极、第一次看到企鹅,印象非常深刻。企鹅真的太可爱了。”第二次参加南极科考工作的鲁思宇告诉记者,在他们工作地附近破了个冰层,企鹅不间断地到那里去捕食。“远远地看着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就是我们工作之余的兴趣。” 聊起第一次去南极的感受,李星辰说,之前在很多纪录片上了解过南极,但是真的到了南极,他发现那里的美无法言喻。“看到了极光、看到了冰山,让人难忘。”同时让他们更难忘的是此次科考中取得的成绩。 “当获取近200米冰芯的时候,我们4个人抱在一起欢呼跳跃,那种激动的心情根本无法形容。”出发时,刘昀忱的爱人已怀孕4个多月,如今归来时即将迎来全新的小生命,大家为刘昀忱对事业的奉献精神拍手称赞。

把自主研发项目带去南极

获得打开新世界大门钥匙

领队张楠已经是第五次带队参加南极科考。这一次,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把学校自主研发的装备带去南极工作,并且取得研究成果。 “这次我们通过极地深冰下基岩无钻探取心钻探装备,钻穿近200米厚的南极冰盖,成功钻取南极冰下基岩,首次获取了连续的冰芯样品和冰下岩心样品。”张楠告诉记者,样品的取得,为我国深入开展极地钻探工程、获取更多南极深冰下的岩心样品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研究南极冰盖运动和演化以及东南极冰下地质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为后续更好地进行南极冰盖考察与研究奠定基础。 不仅如此,该专项研究成果将对探寻南极冰盖的形成、变化与运动模式,掌握冰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分析冰下基岩的大地热流对南极冰盖的影响规律,进而为研究全球气候的历史变迁以及预测未来全球的气候变化情况等科学问题提供重要依据。“可以说,冰芯就像是一把时间的容器,南极大陆鲜有人迹,通过历年的降雪、降水,保留了古老的历史气候信息。采集冰芯后,通过分析可以重塑地球古气候变化,从而推演地球未来的气候变化,也让我们拥有了一把打开南极冰盖下面另一个世界的钥匙。”张楠说。(呼特)

责任编辑: 王善军

我要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推荐文章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E-mail:jluxinmeiti@163.com
Copyright©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