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讯(本报记者 刘怀 通讯员 卜立平 )
70年栉风沐雨,70年长歌当行!
吉林大学,作为首批“211工程”高校和“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70年足迹坚实而有力,求创新与时俱进,育人才奋发图强,谋发展力尽洪荒。
吉大极大!
吉大之大,在规模。
2000年6月,吉林大学与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吉林大学。2004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并入吉林大学。目前,学校占地611万平方米,有6个校区7个校园,全日制学生总计7万余人。
吉大之大,在大师。
70年来,吉林大学人才辈出,星光夺目,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学者在吉林大学的学府殿堂里辛苦耕耘、春风化雨。他们似一颗颗永不泯灭的明星,辉映学术长空。
回首70年,吉大育人花开四海,科研勇立潮头,服务一马当先,为国家、为吉林省作出了卓越贡献!
厚重历史耀史册
吉林大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46年的东北行政学院,1950年更名为东北人民大学,1952年经院系调整成为我党亲手创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58年更名为吉林大学。1960年,吉林大学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吉林工业大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54年的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1958年更名为吉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汽车和农机为优势和特色,工、管、理、文相结合的多学科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汽车工业和机械工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白求恩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39年的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和第十八集团军卫生学校。1948年与北方大学医学院合编为华北医科大学,1951年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1959年更名为吉林医科大学,1978年更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医学专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长春科技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的长春地质专科学校,1952年院系调整时成立东北地质学院,1958年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1997年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是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的多学科全国重点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矿产资源普查、勘探、开采、保护和综合利用方面的专业人才,丰富了我国地球科学的理论研究。
长春邮电学院是我国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信息通信类工科高等学校。学院于1947年创建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1955年更名为长春电信学校,1960年更名为长春邮电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信息通信类人才。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1992年更名为农牧大学,1999年更名为军需大学,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军事后勤人才。
如今,六校合一,吉林大学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彰显实力铸辉煌
吉林大学坚持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精神,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了由2000年合校初期的“艰难起步、负重前行”,到中期的“深度融合、凝心聚力”,再到“十二五”时期的“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创新兴校、开放活校、文化荣校”的发展战略深入人心,以“高水平的学科群、高层次的人才队伍、高起点的创新基地、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水准的国际交流合作”为导向的“五位一体”建设卓有成效。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志高远、敢担当,基础厚、能力强,会创新、适应广”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三种环境”下的“五种类型”多元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校跻身国家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计划高校、国家首批重点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试点高校、全国高校首批9所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育部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高校。学校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校各年级本科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比例达50%以上,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连续三届金奖总数排名第一。学校还成功承办了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李克强总理对大赛作出重要批示,刘延东副总理出席大赛并发表重要讲话。
学科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学校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坚持“扶优、扶强、扶新”的建设思路,加大重点学科建设力度,组织实施了“985工程”三期和过渡期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近10亿元,规划实施了“高峰、高原和新兴交叉”三类学科建设项目;积极推进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优化调整,制定出台了《吉林大学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优化调整工作总体方案》,开展了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多个一级学科的优化整合工作;深入推进学科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成立了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总被引频次位列全国高校第十位,学校的学术排名不断提升,部分排名已进入世界前300名。
科学研究工作成果丰硕。“十二五”期间,学校自然科学到账经费超过53亿元,累计承担项目近8800项,较“十一五”分别增长117.7%和16.4%。学校承担了两个超亿元重大项目、3个4000万元级以上国家重大仪器类项目、3个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提出的“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被国务院列入《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纳微构筑化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被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十二五”期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优秀奖4项,其他省部级一等奖及以上奖励82项;发明专利授权1923项。2010-2014年,累计发表SCI论文11789篇。2014年,被SCI、EI收录论文数排名均列全国高校第九位。
“十二五”期间,学校承担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356项。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1项,其中,2013年度立项数量居全国高校第一名;获立各类重大项目31项,文科首个超千万元的项目——“两汉、吴、魏、晋简牍文字的搜集与整理”获资助经费1730万元;31项成果获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第七届获奖20项比第六届增长81.8%;12部书稿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居全国高校第四位;CSSCI收录论文数稳定保持在全国高校第六位;86份研究报告得到省部级以上领导的肯定性批示,较“十一五”增长了207%;作为核心单位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
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校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改革职务聘任制度,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校本部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69%,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由48.4%提高到51.5%。“十二五”期间共新增各层次优秀人才422人。
求实创新勇担当
学校坚持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学校签署的国内合作协议271份,与多家国内著名企业共建“大企业研究院”,承担百万元级以上横向科研项目187项。吉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顺利通过科技部、教育部评估验收,启动吉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烟台分园和四平分园建设,逐步确立学校经营性资产(国有股权)多层次运营主体,运营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学校附属医院的医疗服务工作实现了快速发展,为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15年末,附属医院门诊量达636.98万人次,固定资产总值58.41亿元,年度总收入114.71亿元。
学校国际化进程持续推进,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25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伙伴关系,每年有105个国家的近200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与世界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设了28个高水平的中外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和联合学院以及若干拔尖创新人才海外培养基地,获批各类引智经费7518万元,聘请外籍专家3171人次来校工作,累计派出师生赴国(境)外交流访问研修近万人次。与5所国外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2014年荣获“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院校”称号。2015年,学校与中俄友协等机构在莫斯科共同主办庆祝二战胜利70周年专题学术论坛,国家主席习近平、俄罗斯总统普京分别发来贺信。
学校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依法治校全面推进,实施了《吉林大学章程》,构建了以学术委员会为最高学术权力机构的学术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既相对分离,又相互支撑的有机统一的运行机制。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修订完善了校党委、行政议事决策规则,健全了督办落实机制。制定并实施《吉林大学基层单位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初步构建了与发展实际相适应的统一领导、多元参与、和谐善治、科学发展的学校治理体系。
思想文化建设深入推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思想引领和阵地建设,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师生员工,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持续开展师德标兵、十佳辅导员、十佳大学生、十佳班级等评选表彰活动。以“思想·理论·人生:100讲”、“青年文化书院”、“青年志愿服务”、“博士生讲师团”等品牌系列活动为平台,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梦”宣传教育。
如今的吉林大学,正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牢固树立并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传承“求真务实,自由民主,开放兼容,隆法明德,与时俱进”的吉大精神,牢牢抓住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机遇,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努力建设让党和国家满意、让社会满意、让师生员工满意的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