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文武 何烨 图片/文武 何烨 展览馆提供】

“中国汽车拓疆者饶斌专题展”暨
“轮擎万象·汽车文化展”启幕前现场/何烨摄
9月20日午时,在吉林大学南岭校区工学图书馆“中国汽车拓疆者饶斌专题展”暨“轮擎万象·汽车文化展”启幕仪式现场人头攒动。许多观众尚未落座,目光已被展厅中央的序幕部分吸引——展览馆入口处,饶斌先生坚毅有神的目光与柔黄的展厅灯光交汇,蕴含着一段段波澜壮阔的中国汽车产教记忆。来宾中,饶斌先生三子饶钢先生夫妇、五子饶强先生夫妇和捐赠饶斌先生手稿的1965届校友宫维钧先生,为启幕仪式增添了岁月积淀的气息。

启幕仪式上饶斌先生三子饶钢先生夫妇/文武摄

启幕仪式上饶斌先生五子饶强先生夫妇/文武摄
挥锨拓荒的工学科史
展厅中,写满历史故事与珍贵藏品静静对望,等候贵客们揭开它们背后的故事。

《人民日报》特发新华社稿:“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开始上课”/展览馆提供

20世纪50年代,学院教师与外国专家的合影/展览馆提供
1953年,饶斌先生为第一汽车制造厂挥锨奠基;1954年,饶斌先生想到,中国的汽车工业已然启动,可是苦于人才匮乏,于是出于为中国汽车工业培养人才的初衷,提议创办一所相应的大学。1954年11月,国务院以国文习字第9号文件批复,同意在长春建立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原吉林工业大学前身,现吉林大学工学部),饶斌被任命为第一任院长。饶斌在校任职两年,他爱才、惜才,十分重视培养和使用人才,吸引了一大批国内一流专业人才来校工作,并聘请多位苏联专家来校讲学、担任教学行政顾问,帮助培养师资、设立新专业,同时多次选派教师到苏联学习,组织师生互教互学,总结、推广教学中的先进经验。

璀璨的各种型号车模/文武摄
走进汽车文化展馆内,人们看到的五百余件汽车模型,定格了每一个时期的每一个技术变革的瞬间。这其中便包括了创校校长饶斌先生主持研发的新中国第一辆小轿车东风金龙CA71和第一批量产高级轿车红旗CA72。作为“中国汽车工业之父”,饶斌先生与老一辈先驱始终坚持汽车工业教育与汽车工业发展同频共振,以艰苦创业响应时代需求。

黄叔培先生题字的英文汽车学术会议集藏书/文武摄
在饶斌专题展厅一侧,一本纸页泛黄的藏书诉说着漫长的时光跨度。这是由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于1921年组织出版的学术会议论文集,在书本扉页“长春汽拖学院图书馆存”等钢笔字迹仍清楚可见。吉林大学图书馆馆长、策展负责人徐昊介绍说,手书题字的是吉林大学工学学科创办者之一黄叔培先生手迹。1957年,黄树培先生将藏书捐赠给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图书馆;如今,百年前的学术成果不再作为教学材料,但作为见证物,它标识了吉林大学工学学科建设的厚度,展现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力攀高峰的清晰脉络。
矢志创新的产教融合
从1954年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创办,到1958年改名为吉林工业大学,再到如今吉林大学工学学科的蓬勃发展,其间已走过七十载春秋。在图书馆馆长、策展负责人徐昊看来,吉林大学工学发展的重要脉络是对产教融合的坚持和对融合机制的持续创新。
回忆起筹备专题展的历程,徐昊谈及策展团队的丰富收获时,难掩激动神色。“在走访调研中,我们整合了饶斌先生教育理念的许多贡献以及他与工学学科的深厚联系。”

1987年1月,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的饶斌给吉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的亲笔信/展览馆提供
在主持创建“一汽”和“二汽”过程中,饶斌先生高度重视汽车车身设计与制造方面人才的培养。1987年1月,时任中顾委委员的饶斌亲自致信吉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提议重新建立汽车的车身设计与制造专业。1988年1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吉林工业大学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合办工业造型设计专业,这是吉林省第一个厂校合办专业,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汽车车身造型设计为主的工业造型设计专业。这些实践经验为吉林大学工学学科成为“汽车工业人才的摇篮”发挥了关键作用。
如今在新能源、新材料与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下,吉林大学工学学科产教研融合不曾止步,“新工科”人才培养优势初步显现。徐昊介绍说,2019年7月,吉林大学与中国一汽集团联合成立的产学研融合发展创新机构“红旗学院”,由中国一汽选派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开设智能网联、新能源等方向课程,采用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面向多学科选拔学生,“培养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复合型人才”;2023年,吉林大学成立新工科试验班,并以中国汽车工业之父饶斌所命名“饶斌班”,包含机械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3个专业,重构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采用“2+7”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继承和发扬饶斌先生严谨求实、开拓进取的治学精神,以面向汽车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组织院士2人和10余位国家级领军人才、30余位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特聘教授的师资力量进行小班授课,为国家智能电动汽车战略新兴领域产业发展培养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领军人才。
工学七秩的精神传承
“我特别想通过这次机会向学校表示感谢,感谢学校把我从一名普通学生,培养成一个能为国家汽车工业做贡献的人。”1965届校友宫维钧先生特邀来到展览馆启幕现场,他回忆起自己作为“汽车人”的成长历程,不由得感慨万千。

校友宫维钧先生深情讲述/文武摄
宫维钧先生是红旗轿车尾标设计者,提起当年的经历他仍是满面笑意。尾标的灵感源自毛主席在《红旗》杂志上的题字,宫维钧先生在此基础上做出调整,以适应汽车设计的特点。在没有电脑辅助设计的年代,宫维钧先生将字打成小格,放大1.3倍后一笔一画地描摹,终于设计出兼顾字体气韵与设计需求的商标。每每宫维钧先生看到街上飞驰而过的红旗轿车,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感油然而生——是对自己、对母校培养、对国家发展的强烈自豪感。

宫维钧校友捐赠的饶斌先生手书原件/展览馆提供
作为“老学长”,宫维钧先生见证了吉林大学工学学科发展的代际接力,见证了产业由手工绘图迈向计算机时代。恰逢工学学科创建70周年及双展开幕的契机,他将珍藏39年的饶斌先生亲笔手书的原件捐赠给学校。这是宫维钧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一汽集团创办内部刊物时,饶斌先生欣然应允为报刊的题词。在这份颇具前瞻性的题词中,饶斌先生强调“要树立市场观念、用户观念、竞争观念,为汽车工业发展和改革服务。”

宫维钧校友珍视学校颁发给他的捐赠证书/文武摄
在宫维钧先生看来,“我有责任和义务将老一辈对汽车工业的远见卓识呈现给学校,也希望借此机会进一步传播饶斌先生的发展理念与精神传承。”这份情怀与担当,令在场师生和众多媒体记者无不动容。在启幕仪式现场,汽车工程学院院长朱冰接受了捐赠,并向宫维钧先生赠送纪念证书。接过证书的那一刻,宫先生低头反复摩挲着证书的封面,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期为汽车工业奋斗的日日夜夜……

吉大吉速车队学生自主设计并获得多次大奖的功勋赛车/文武摄
精神的传承,点亮了后学者心灵。在位于展厅一楼的“轮擎万象·汽车文化展”中,一件由吉林大学吉速车队学生亲手设计制造并屡获大赛桂冠的赛车作品,成为诠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的最美范例。展出现场,它吸引众多学子驻足流连,发出啧啧赞叹。锃亮的车身不仅映照出青年学子的自信与朝气,亦折射出吉林大学工学教育薪火相传、矢志创新的奋斗光彩,与展厅内代表智能网联前沿科技的问界M9等模型共同昭示着未来“新工科”创新教育的无限可能。
记者看到一位来自湖北的吉林大学工学“饶斌班”学生杨雨泽在赛车前静静伫立。从小听着一汽、二汽创业故事长大的他,目光中闪烁着敬意与决心:“我希望成为一颗‘螺丝钉’,将所学投入祖国未来的智能汽车工业。”
在杨雨泽后学身上,老一辈的期望与新一代的抱负悄然交汇……
七十载,是一段从无到有的汽车产教开拓与发展史,也是一场未完待续的接力赛。展厅内,记忆与当下交织;展厅外,工学学科的未来正被新一代执笔书写。
守望不曾停止,传承仍在继续——这是一所“汽车人才培养的摇篮”与祖国汽车行业共生发展的故事,也是一代代人接力的初心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