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报 记者晓蔚 学生记者 徐灏 修媛】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吉林大学制定了《吉林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本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2017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围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拓宽重点领域和基层就业渠道,加强就业创业精准指导服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等重点工作,做了大量的细致的工作,助推大学生创业就业,使大学生圆梦校园,走向社会。
自2016年9月以来,吉林大学针对2017届毕业生共举办各类校园招聘活动900余场,累计共有2300多家用人单位来吉林大学进行现场招聘,另有1600余家用人单位在学校就业网上发布招聘信息。截止目前,共为2017届毕业生提供有效就业需求岗位85000余个。
吉林大学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抓住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契机,主动对接人才需求。2016年暑期,校党委杨振斌书记率队分别走访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国家重点支柱型产业单位,与中国科技城•绵阳、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等地举行校地合作交流,引导毕业生到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单位就业,积极为国家重要领域输送优秀人才。吉林大学进一步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学校一直坚持组织实施好“选调生”、“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等基层项目,充分调动广大毕业生回家乡创业、立业的积极性。积极推送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组织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学校出台了《吉林大学关于加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推送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校长共同担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坚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服务。
学校在充分发挥校园市场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注意发挥校园招聘活动的育人功能。积极组织用人单位参加各类招聘活动,组织策划“央企精神进校园”、“创业精神进校园”等系列宣讲活动,广泛宣传毕业生典型事迹,激励毕业生到国家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就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准确掌握毕业生求职意愿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实现“人岗精准对接”;对就业特殊毕业生群体的“精准困难帮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双困生”培训项目;召开残疾学生座谈会,针对其就业诉求,进行“一生一策”跟踪帮扶;对吉林大学600余名2016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进行一对一电话跟踪,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系统培训、重点推荐;开展学生就业创业精品活动,根据不同就业群体的差异化需求,为不同阶段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求职指导等活动,实现学生从入学的职业规划指导到毕业生的职前指导的全程化。
吉林大学还把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促进学校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训实践等教学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进展;继续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设孵化基地等方式优化创业环境。在开放共享的原则下,自吉林省高校首个i.Flame.JLU创客空间创建以来,吉林大学目前已在全校建立了17个创新创业实训基地、3个实训模拟平台,在6个校区都建立了创客小屋、创业苗圃和创业大讲堂;改变了占地13000平方米的净月校区功能,建成了“互联网+”产业集聚园和学生创新创业园,目前已有一批吉大学子作为法人的科技型和公益型创业企业入园孵化;进一步做好创业指导服务,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论坛、创业项目路演和推介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精准创业指导服务。目前吉林大学学生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创业热情日益高涨。2016年,吉林大学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