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夜空繁星暗淡,因为这个名字熠熠生辉;
为何寒冬温暖如春,因为这场大剧饱含深情。
早想落笔,为澎湃的心寻一安处,向我们的老校长致以敬意。
亦早该落笔,在首次知道唐老的故事要被搬上舞台而激动不已的时候,在首度观看带妆彩排而涕泪难抑的时候,在首演大获成功举校欢庆的时候……
直到12月6日,话剧《唐敖庆》复演,虽文辞浅显,却再不能静默以待。

话剧《唐敖庆》由吉大师生自创自演,是学校七十华诞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话剧聚焦于中国现代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著名化学家、教育家、吉林大学老校长唐敖庆院士与吉林大学的深厚情缘,力求以饱满细腻的舞台表演重现唐老在吉林大学工作、生活期间的故事片段,展示唐老在学校建设发展、教学科研和学生培养等方面留给吉林大学的宝贵财富,彰显以唐老为代表的老一辈吉大人忠心爱国、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宝贵品格和崇高情怀。
尽管搬上舞台的故事情节简单,学生们的演技略显青涩,但瑕不掩瑜。清晰的主题设定、流畅的起承转合、自然的情感流露,恰如清风拂面,丝丝扣人心弦,让人意犹未尽。话剧这种直观的表现形式,让唐老那些为人所熟知的故事立体生动起来,让我更深刻地认识了他这个人,更真实地感受到了他的力量。
舞台上的唐敖庆和艺术加工的力量
《唐敖庆》话剧大幕开启,几本书交错而摞的旋转舞台和以唐老笔记原稿为题材的背景设计,构思巧妙,寓意深远,极具视觉冲击力,瞬间将观众拉进了剧情,更完美地呼应了唐老“站在书上读书”的至理名言。
灯光明灭间,春夏秋冬里,从求学到留洋,从任教到办学,从青葱年少到两鬓斑白,一段铿锵有力的陈述,一声情真意切的交谈,一次浑圆清澈的呐喊,让一个不畏苦难、奋勉勤学,不慕名利、心系祖国,忘我工作、刻苦钻研,爱生如子、以校为家的形象跃然台上。同时,别具匠心的舞台处理方式,更让人物饱满鲜活起来。当青年时期的唐老解开难题,举起双臂迎接漫天飞雪时,透明的水晶球中一位婀娜的白衣少女轻盈秀美的舞姿将他内心的喜悦展现得淋漓尽致;当唐老和爱人经历人生的不同阶段,却无数次做出同样的选择时,一碗一直没有吃到嘴的红烧肉将唐老“舍小家为大家”,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执着与奉献刻画得细腻生动……这样的唐敖庆,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胆有识,让人怎能忘记?这样的佳剧,展现的是吉大故事,传递的是吉大声音,彰显的是吉大灵魂,让人怎能不爱?


现实中的唐敖庆和“大师”的力量
艺术源于生活,为了尽可能完美地完成话剧创作。编剧们广泛搜集详实资料,多次实地考察,与唐老的家人、弟子深入访谈,力求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让深刻的东西形象化,让不懂化学、不事科研、不认识唐敖庆的人看懂、爱看、由眼入心。显然,编剧和演员们是成功的,严格意义上,这不单纯是演绎得成功,而是引导得成功。一部话剧,代表不了唐老,也总结不了唐老的成就。但它却用极其崇敬的方式,为人们开启了一扇走近唐老、了解唐老、铭记唐老的大门。
现实生活中,唐老是很多人心中的偶像,有着传奇的故事,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一颗金子般的心。
出生于江苏宜兴的唐老,一生都在为化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人民日报曾评价他是“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功勋卓著是能力,德高望重却是魅力。唐老,都做到了。
如果他能稍微懈怠一点,或许就不用在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和数学系的课程之间脚步匆忙,当然或许也就没有了那样深厚的理论功底;如果他能稍微软弱一点,或许就不会用练就计算机一般的大脑来对抗顽固的眼疾,当然或许也就终止了他热爱的科研之路;如果他能稍微自私一点,或许就不用带着一家老小放弃优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奔赴寒冷的东北大地从零开始,当然或许也就不会有其后创业、立业、兴业的种种辉煌;如果他能稍微自利一点,或许就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校发展、学科建设、学生成才之上,而是自己著书立说搞科研,为自己成就更大的伟业,当然或许也就没有了“一门八院士”这样的传奇佳话……
以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的衡量标准,唐老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大师。这位大师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光辉,像他一样的老一辈吉大人的力量凝聚交融,撑起了吉大的脊梁。
心目中的唐敖庆和熏陶的力量
唐老离我们很远,他在故事里,他在书本内,他在想象中……但,唐老也离我们很近,我们每天都走在他曾经奋斗过的土地上,我们无数次地路过他亲手创建的实验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安详地坐在唐敖庆楼前广场上,注视着远方……话剧《唐敖庆》招募演员的时候,很多人自愿报名,即便那意味着课业之余的无数次披星戴月,多场展演鞍马劳顿,但他们仍会为入选一个极其微不足道的配角而兴奋不已,仍会兴致盎然地在贴吧论坛上告诉每一个感兴趣的人这剧多么值得一看。啃剧本、背台词、排动作、走台位,镁光灯一开,他们便不再是一名普通的吉大学子,而是唐老、是唐老夫人、是唐老弟子、是唐老生命中出现过的那些鲜活的人物!
当我看到很多人和我一样躲在闪耀的舞台灯光下默默拭泪的时候;当我看到朋友圈被《唐敖庆》话剧剧照刷屏的时候;当我看到话剧复演领票现场,同学们安静地排队翘首以待的时候;当我看到话剧首演后座谈会现场,演职员们仍沉浸在角色中的时候;当我知道很多孩子为话剧的票是否会发光而兴奋的时候;当我听到无缘现场的人遗憾不迭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唐老就在我们的心中,这份朴素的吸引、这种持久的喜爱,便是一种熏陶的力量……
观剧所感,犹道梅贻琦先生那句经典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